【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比较宽窄》含反思】一、活动目标:
1. 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理解“宽”与“窄”的概念,并能正确区分物体的宽窄。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发现宽窄的差异。
3. 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其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活动准备:
1. 教具:不同宽度的纸条、绳子、书本、布料等实物;宽窄对比图卡若干。
2. 学具:幼儿每人一套宽窄不同的小卡片,用于操作练习。
3. 环境布置:在教室中设置“宽窄角”,摆放各种宽窄不一的物品供幼儿自由探索。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出示两条不同宽度的绳子,提问:“这两根绳子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说出“一条宽,一条窄”。接着引入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比较宽窄’。”
2. 新授环节(10分钟)
教师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讲解,帮助幼儿理解“宽”和“窄”的含义。如:用书本比较大小,用门框比较宽窄,让幼儿进行直观感受。
3. 操作环节(15分钟)
幼儿分组进行操作活动,使用提供的材料进行宽窄比较。例如:将不同宽度的纸条按从宽到窄或从窄到宽排列;找出教室中哪些物品是宽的,哪些是窄的。
4. 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出示一些宽窄不一的图片,让幼儿进行判断并用语言表达。同时鼓励幼儿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5. 小结与延伸(5分钟)
教师带领幼儿回顾今天所学内容,强调“宽”与“窄”的区别,并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比较。
四、活动反思:
本次《比较宽窄》的教学活动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大部分幼儿能够正确识别宽窄,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在操作环节中,孩子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部分幼儿在比较时容易混淆“宽”与“窄”的概念,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个别指导。此外,在时间安排上稍显紧凑,部分孩子未能充分完成所有操作任务,下次应适当调整时间分配,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其中。
总的来说,本次活动注重了幼儿的主动参与和实际操作,使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有效提升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今后将继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幼儿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