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管理办法(定稿)】为规范公司合同管理流程,提升合同管理的科学性、合规性和有效性,防范合同风险,保障公司合法权益,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合同管理办法》。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各部门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涉及的各类合同、协议及其他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文件。
一、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与外部单位或个人签订的各类合同、协议、补充协议、意向书、备忘录等法律文件。包括但不限于采购合同、销售合同、服务合同、合作协议、技术合同、租赁合同、担保合同等。所有合同均需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进行审批、签署、履行和归档。
二、合同管理职责分工
1. 合同主办部门:负责合同的起草、初审、谈判、签订及履行过程中的协调工作。对合同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可行性负责。
2. 法务部门:负责合同的法律审查,确保合同条款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防范法律风险。
3. 财务部门:负责合同涉及的资金支付、结算、发票管理等相关事宜,确保合同执行与财务制度相符。
4. 审计部门:负责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合同履行符合公司内部管理要求。
5. 档案管理部门:负责合同文本的归档、保管及查阅管理,确保合同资料完整、安全。
三、合同管理流程
1. 合同立项:由业务部门提出合同需求,填写《合同立项申请表》,说明合同背景、目的、金额、期限等内容,并提交相关部门审核。
2. 合同起草:由合同主办部门根据项目情况起草合同文本,必要时可邀请法务或法律顾问参与起草。
3. 合同审核:合同文本须经法务部门进行法律审查,确认无误后方可进入审批流程。
4. 合同审批:根据合同金额、性质及风险等级,由公司相关负责人按权限进行审批。重大合同应提交公司管理层或董事会审议。
5. 合同签署:经批准后的合同由授权代表签字并加盖公章,确保签署合法有效。
6. 合同履行:合同签署后,由合同主办部门负责跟踪履行情况,及时处理履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7. 合同归档:合同履行完毕后,应及时将合同文本及相关资料归档保存,确保资料可追溯、可查询。
四、合同变更与解除
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如需变更或解除,必须由双方协商一致,并签订书面协议。变更或解除协议应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流程进行审批和签署,不得擅自更改原合同内容。
五、合同风险控制
1. 各部门应加强合同风险意识,定期组织合同管理培训,提高员工法律素养和风险防范能力。
2. 对于高风险合同,应建立专项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强化过程监控。
3. 公司应定期对合同管理情况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持续优化合同管理体系。
六、附则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公司法务部门负责解释和修订。各相关部门应结合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确保合同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本办法旨在构建一个规范、高效、可控的合同管理体系,为公司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