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名师课堂实录】在语文教学中,经典散文往往因其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而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散步》作为莫怀戚的一篇散文,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家庭温情,深受师生喜爱。本次“名师课堂实录”以《散步》为教学内容,展示了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力量。
课堂伊始,教师并未直接进入课文讲解,而是通过一个简单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你有没有和家人一起散步的经历?那次散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这一问题迅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也激发了他们表达的欲望。许多学生纷纷举手分享自己的故事,有的提到与父母在公园散步时的温馨场景,有的则回忆起与祖辈一同走过的岁月。
在学生初步交流后,教师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她首先带领学生通读全文,注意字词的准确发音和语句的流畅性。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结构,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一次普通的家庭散步,展现三代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她指出,文章看似平淡,却蕴含着深刻的亲情与责任。
接下来,教师重点解读了文中人物的语言与行为。例如,母亲在面对“我”与儿子的分歧时,表现出的理解与包容;儿子在父亲面前的天真与依赖;以及“我”作为中年人,在家庭中的责任感与担当。通过这些细节,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并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进行联想与反思。
在课堂互动环节,教师设计了一个小组讨论任务:让学生分组分析文中最打动自己的段落,并尝试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所传达的情感。学生们积极参与,热烈讨论,最终每组都提出了富有创意的观点。有学生认为,“我们在田野里散步,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让人感受到家庭的重量与责任;也有学生从“小路有意思”这句话中体会到孩子对生活的热爱与好奇。
最后,教师总结道:“《散步》不仅是一次普通的外出活动,更是一场心灵的旅程。它让我们看到,在平凡的日子里,亲情是最温暖的力量。”她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感受,学会珍惜与家人的相处时光。
整堂课气氛轻松而富有深度,既注重文本的解读,又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教师成功地将一篇看似简单的散文转化为一堂充满温度与思考的语文课。这也体现了名师在教学中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与对学生心理的精准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