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孤雁》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杜甫的《孤雁》是一首借物抒怀、寄托深情的诗作,通过描绘一只孤单的雁在秋日中徘徊、哀鸣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离散亲友的思念以及自身孤独无依的情感。这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推崇。
一、原文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断江天外,愁生故国心。
忆昔飞行时,同宿芦花深。
二、注释与翻译
注释:
- 不饮啄:不饮水,不进食,形容孤雁因悲伤而无心饮食。
- 声念群:声音中带着对同伴的思念。
- 谁怜一片影:谁能怜惜这孤单的一只雁影?
- 相失万重云:在层层云雾中失去了同伴。
- 望断江天外:极目远望,直到江天尽头。
- 愁生故国心: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忧愁。
- 忆昔飞行时:回忆过去一起飞翔的日子。
- 同宿芦花深:曾经一同栖息在深深的芦花丛中。
翻译:
孤雁不饮不食,只是飞舞鸣叫,声声呼唤着同伴。
谁会怜惜它那孤单的身影,在重重云雾中迷失了方向?
它望着江天的尽头,心中充满对故乡的思念。
回想起从前一起飞翔的日子,那时我们同眠在深深的芦花之中。
三、赏析
《孤雁》是杜甫晚年作品之一,此时他漂泊在外,生活困顿,情感更加敏感。诗中“孤雁”既是自然界的生物,也是诗人自身的写照。诗人借雁之孤,抒己之悲,将个人的孤独与家国的忧思融为一体。
诗的开头“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以极简的语言勾勒出雁的孤寂形象,同时点明其对群体的渴望。接着“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进一步渲染了雁的无助和迷茫,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
后两句“望断江天外,愁生故国心”,则由物及人,将雁的远望引向对故土的思念,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人生感慨。最后“忆昔飞行时,同宿芦花深”,通过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强化了现实的凄凉与孤独。
整首诗感情真挚,意象鲜明,语言朴素却富有感染力,充分展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四、阅读理解题(参考)
1. 诗中“孤雁”象征了什么?
答:象征了诗人自己,也象征了那些远离家乡、失去亲人的人,表达了孤独、思念和无奈的情感。
2.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对孤雁处境的同情,同时也流露出自己身处异乡、无人理解的痛苦。
3. 结合全诗,分析杜甫借“孤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杜甫借孤雁表达了对亲人离散的哀伤、对故国的思念,以及自己漂泊无依的孤独感,体现了他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家国情怀。
五、结语
《孤雁》虽篇幅短小,但情感深沉,意境悠远,是杜甫诗作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不仅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杜甫的文学才华,更能体会到他对人生、社会和国家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