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简讯 > 精选范文 >

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急!求解答,求不沉贴!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13 17:21:24

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 理解每首诗的大意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 掌握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诗人对自然、人生、孤独的独特感悟。

- 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古诗中“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PPT课件、相关图片、音乐背景。

2. 学生准备:预习三首古诗,了解作者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以提问方式引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夜晚独自坐在窗前,望着天空发呆的时候?那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引出古诗中的“独”字,从而引出课题。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教师范读三首古诗,学生听读并圈画不认识的字词。

2.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和语气。

3. 分组朗读,互相纠正发音。

(三)精读品析(20分钟)

1. 《独坐敬亭山》

- 作者李白,唐代著名诗人。

-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群鸟飞走,只有白云悠然飘动,营造一种孤独而宁静的氛围。

-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默契,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依恋。

2. 《宿建德江》

- 作者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描写江边的静谧景色,表达诗人内心的慰藉。

3. 《舟夜书所见》

- 作者查慎行,清代诗人。

-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 展现夜晚江上的景象,营造一种幽静而神秘的氛围。

-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 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灵动之美,以及诗人细腻的观察力。

(四)合作探究(10分钟)

分组讨论:

- 三首诗中都有“独”或“孤”的意境,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与总结。

(五)拓展延伸(5分钟)

播放古诗配乐朗诵,让学生闭眼聆听,感受诗意。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绘画、写作)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六)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与情感,强调古诗中“情景交融”的特点,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培养审美意识。

(七)布置作业(2分钟)

1. 背诵三首古诗,抄写并默写。

2. 选择其中一首,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这首诗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

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

主题:孤独、自然、情感

意象:山、水、月、灯、风

情感:思乡、寂寞、宁静、喜悦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文本细读与情感体验。但在时间安排上需进一步优化,确保每个环节都能扎实有效。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