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故人庄》教学设计之二】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掌握诗人孟浩然的创作风格。
- 学习并积累古诗中的常见意象,如“故人”、“田园”、“酒”等,体会其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赏析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诗歌意境。
- 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感受诗人对友情与自然的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友情的珍视。
-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友情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把握诗歌意境。
- 难点:分析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诗歌朗诵音频、相关图片)
- 课文朗读录音
- 学生预习任务单(包括字词注音、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过乡下?有没有朋友邀请你去家里做客?那种感觉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引出“故人”、“田园”、“相聚”等关键词。
接着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朋友相聚、田园风光的古诗——《过故人庄》。”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教师播放配乐朗读,学生边听边圈画不认识的字词。
-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和停顿。
- 教师纠正发音,讲解重点字词(如“邀”、“田家”、“郭外”等)。
- 学生齐读,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精读品析(20分钟)
- 第一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引导学生理解“故人”指老朋友,“鸡黍”是鸡肉和黄米饭,表现农家的朴实。
提问:“为什么诗人会被邀请到田家?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友情深厚,乡村生活简单而温馨。
- 第二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想象画面:绿色的树木环绕村庄,远处青山隐约可见。
分析“合”与“斜”的用法,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
- 第三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解释“轩”是窗子,“场圃”是打谷场和菜园,“桑麻”代表农事。
讨论:“诗人和朋友在一起做什么?他们的心情如何?”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与友人共处时的闲适与愉悦。
- 第四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解释“重阳”是传统节日,古人有登高赏菊的习俗。
提问:“诗人为什么说‘还来’?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后明白:诗人对这次相聚十分满意,期待再次相逢。
4. 拓展延伸(10分钟)
- 小组合作:将诗歌改编成一段短文或小剧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意。
- 比较阅读:与《春晓》对比,分析孟浩然诗歌风格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 课堂小结: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强调诗人对友情和自然的热爱。
5. 作业布置(5分钟)
- 背诵并默写《过故人庄》。
-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与朋友一次难忘的聚会经历,要求写出当时的心情与感受。
- 预习下一首古诗,完成字词注音与初步理解。
五、板书设计
```
——孟浩然
故人邀我至田家
绿树青山映田园
开轩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再相逢
情感:友情深厚、田园恬静
风格:质朴自然、意境深远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朗读为主,结合情境创设和小组合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生从语言、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今后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古诗艺术特色的感知与欣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