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民间故事:蝈蝈蛐蛐说大话教案】一、活动目标:
1. 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听讲和复述故事,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2. 理解能力: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明白“说大话”是一种不诚实的行为。
3. 情感态度:培养幼儿诚实守信的品质,学会尊重他人,不夸大事实。
4. 兴趣激发: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内容,激发幼儿对民间故事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 故事图片或PPT课件(包含蝈蝈、蛐蛐等昆虫形象)
- 道具:小喇叭、帽子等(用于角色扮演)
- 背景音乐(轻快、活泼的音乐)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提问:“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听过会说话的小动物?它们会做什么呢?”
引导幼儿自由发言,激发兴趣。
接着出示图片:“今天我们要听一个关于两只小虫子的故事,它们叫蝈蝈和蛐蛐,它们最喜欢干什么呢?”
2. 讲述故事(10分钟)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讲述《蝈蝈蛐蛐说大话》的故事:
从前,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住着一只爱吹牛的蝈蝈和一只喜欢炫耀的蛐蛐。它们总是在大家面前说自己有多厉害,比如:“我跑得比风还快!”“我能跳得比树还高!”
有一天,森林里举办了一场比赛,大家都来参加。蝈蝈和蛐蛐也去参加了,可是它们在比赛中表现得很糟糕,根本不像它们说的那样厉害。其他小动物们听了它们的话,都笑了。
最后,它们意识到自己错了,决定以后不再说大话,要诚实做人。
3. 提问互动(5分钟)
- “蝈蝈和蛐蛐为什么会被大家笑话?”
- “如果你是它们的朋友,你会怎么劝它们?”
- “你觉得说大话好不好?为什么?”
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适时给予肯定和引导。
4. 角色扮演(10分钟)
请几位幼儿分别扮演蝈蝈、蛐蛐和其他小动物,进行简单的对话表演。
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模仿故事中的情节,让幼儿在玩中学,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5. 拓展延伸(5分钟)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在生活中,我们有没有说过大话?后来是怎么改正的?”
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经历,并引导他们认识到诚实的重要性。
四、活动评价:
- 幼儿是否能够理解故事内容?
- 是否能积极参与讨论和表演?
- 是否能意识到“说大话”的不良影响?
五、活动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述民间故事《蝈蝈蛐蛐说大话》,帮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诚实守信的道理。故事贴近生活,容易引起幼儿共鸣,同时结合角色扮演,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今后可以多引入类似的故事,丰富幼儿的语言和道德教育内容。
备注: 本教案为原创内容,适用于中班幼儿教学使用,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