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中考试题集锦】《鱼我所欲也》是孟子的一篇经典议论文,出自《孟子·告子上》。文章以“舍鱼而取熊掌”为比喻,阐述了“义利之辨”的深刻道理,强调在人生抉择中应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由于其思想深刻、语言精炼,常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并成为中考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
以下是一些围绕《鱼我所欲也》的中考试题集锦,涵盖文言文翻译、内容理解、主旨分析、拓展延伸等多个方面,适合考生复习与巩固知识。
一、文言文翻译题
1. 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翻译: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就舍弃鱼而选择熊掌。
2. 原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翻译:生命是我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就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
3. 原文: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翻译:假如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珍贵的,那么凡是能够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能采用的呢?
二、内容理解题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而取义”,即在生命与道义发生冲突时,应当选择道义,放弃生命。
2. 文中“舍鱼而取熊掌”和“舍生而取义”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前者用日常生活中的选择类比人生中的价值判断,说明在两者之间必须做出取舍;后者则进一步引申到生命与道义之间的抉择,强调道义高于生命。
3. 作者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答:这句话表明作者认为,不只是品德高尚的人才具备这种“义”的观念,普通人在一定条件下也会表现出类似的道德选择,从而增强论证的普遍性。
三、主旨归纳题
1.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写作目的。
答:本文旨在通过类比论证的方式,阐明“义重于生”的思想,鼓励人们在面对人生抉择时,坚守道义,不为利益所动。
2. 结合现实,谈谈你对“舍生取义”的理解。
答:在现代社会中,“舍生取义”虽然不再意味着真正的牺牲生命,但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例如,在面对不公、正义与个人利益冲突时,坚持原则、维护公平,就是一种“取义”的表现。
四、拓展延伸题
1. 请列举一个与“舍生取义”精神相符的历史人物或现代人物,并简述其事迹。
答:文天祥是典型代表。他在南宋灭亡后拒绝投降元朝,最终英勇就义,体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
2. 如果你面临“生”与“义”的选择,你会如何决定?请结合自身经历或社会现象进行分析。
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不会遇到生死抉择,但在道德选择上,比如是否说谎、是否作弊、是否帮助他人等,都可以体现“义”的重要性。我认为,即使在小事上也要坚持正直与善良,这才是对“义”的真正践行。
五、综合阅读题(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可贵,义亦可贵,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问题:
1. 文中“鱼”与“熊掌”、“生”与“义”分别象征着什么?
2. 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是如何层层递进地展开论述的。
3. 谈谈你对“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看法。
结语:
《鱼我所欲也》不仅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义”与“德”精神的集中体现。通过对该文的学习与练习,不仅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价值观。希望同学们在备考过程中认真梳理知识点,灵活运用所学,取得理想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