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八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诗中主要人物、事件及情感表达。
- 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体会其“诗史”风格。
- 掌握古诗文阅读的基本方法,提高文言文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 培养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作者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杜甫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精神。
- 引导学生关注历史背景,增强对古代社会现实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理解诗中所描绘的社会现实与诗人的情感表达。
- 掌握诗中关键语句的含义与表现手法。
- 难点:
- 领会诗歌中“老妇”形象的象征意义。
- 理解杜甫“以诗为史”的写作特点及其历史价值。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杜甫的相关资料,完成课前思考题。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诗圣’是谁吗?他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引导学生回忆杜甫的生平与代表作品,引出《石壕吏》这首诗。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初步理解大意。
3. 提问:诗中描写了哪些人物?发生了什么事件?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三)精读分析(20分钟)
1. 分段讲解诗句,逐句分析语言特色与情感表达。
- 如:“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引导学生体会“捉人”二字背后的社会动荡与人民苦难。
-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分析“老妪”这一形象,体会其无奈与悲凉。
2. 讨论:
- 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普通老妇的故事?
- 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 你认为杜甫是站在谁的立场上写的这首诗?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结合唐代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时代意义。
2. 拓展阅读杜甫其他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3. 引导学生思考: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为什么?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本课内容,强调杜甫作为“诗史”作家的现实主义精神,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心他人,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六)布置作业(5分钟)
1. 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老妪”这一人物的理解。
3. 预习下一课《卖炭翁》,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诗人的风格与主题。
五、板书设计:
```
《石壕吏》——杜甫
一、内容概要:
夜捉人 → 老妇应征 → 家庭破碎 → 诗人感慨
二、情感主旨:
同情人民苦难,批判战争残酷
三、艺术特色:
语言简练,叙事真实,情感深沉
```
六、教学反思(教师自评):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激发了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但在时间分配上可进一步优化,部分环节可更注重学生的互动与表达。今后将加强文本细读训练,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