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及rdquo及的意思_全诗赏析)】“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出自唐代诗人吕岩(即吕洞宾)的《牧童》一诗。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自由生活的向往。
全诗如下:
《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句解析:
“草铺横野六七里”描绘了广阔的田野,绿草如茵,一望无际,给人一种辽阔、宁静的感觉。“笛弄晚风三四声”则通过牧童吹笛的声音,为画面增添了生动的听觉元素,表现出乡村傍晚的悠然与恬静。
“归来饱饭黄昏后”,说明牧童在一天劳作之后,吃饱饭,悠闲地回到家中或田间。这里体现出一种简单而满足的生活状态。
“不脱蓑衣卧月明”是整首诗中最富有诗意的一句。牧童没有脱下披在身上的蓑衣,就躺在月光下休息,表现了一种随性、自在的生活态度。他不需要华丽的装饰,也不需要刻意的安排,只需在自然中找到内心的安宁。
全诗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感,展现了田园牧童的日常生活。它没有过多的修饰,却充满了诗意与哲理。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和牧童生活的描写,表达了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心灵自由的理想境界。
“不脱蓑衣卧月明”一句,更是将这种意境推向了极致。它不仅描绘了一个牧童在月光下的安详睡姿,更象征着一种超然物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虽然朴素,却蕴含着深刻的智慧与美感。
总的来说,《牧童》是一首充满田园气息与人生哲理的诗作,它用最朴实的语言,传达出最深沉的情感,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宁静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