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包拯传文言文翻译】《宋史·包拯传》是记载北宋著名清官包拯生平事迹的一篇重要历史文献。包拯,字希仁,是北宋时期以公正严明、执法如山而闻名于世的官员,被后人尊称为“包青天”。他的事迹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广为流传,成为正义与廉洁的象征。
原文节选如下:
>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少有孝行,家贫,不事华饰。举进士,授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未赴,母忧去官。服阕,复故官,迁殿中丞。时权贵多以私谒,拯不之顾,遂为权贵所忌。后徙知端州,岁贡砚,旧制取数倍,拯令止取其一,民便之。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人。他年少时就以孝顺著称,家中贫困,不讲究奢华。考中进士后,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后来出任建昌县的县官。尚未上任,母亲去世,他因此辞官守孝。守孝期满后,恢复原来的官职,升任殿中丞。当时权贵们常常用私人关系来求情,但包拯从不理会,因此遭到权贵们的忌恨。后来调任端州知州,当地每年要向朝廷进贡砚台,以前的制度是征收的数量远超实际需要,包拯下令只收一个,百姓因此受益。
包拯一生为官清廉,不徇私情,尤其在审理案件时公正无私,深得百姓爱戴。他在担任开封府尹期间,更是以断案如神、明察秋毫而闻名。他敢于直谏皇帝,提出改革弊政的建议,展现了极高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操守。
在《宋史·包拯传》中,不仅记录了他的政绩,还突出了他刚正不阿、不畏权势的性格特点。他的一生,是对“清官”二字最好的诠释。尽管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他也曾受到排挤和打压,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为国家和人民尽心尽力。
综上所述,《宋史·包拯传》不仅是对包拯个人生平的记载,更是一部反映北宋社会风貌、官场生态以及儒家理想人格的历史文献。通过这篇传记,我们不仅能了解包拯的卓越贡献,也能从中感受到古代士大夫的高尚情操与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