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杂诗十二首(middot及其二》鉴赏及译文)】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以其淡泊名利、归隐山林的生活方式和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在众多诗作中,《杂诗十二首·其二》是一篇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时光易逝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他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一、原文
> 《杂诗十二首·其二》
>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 明月照高阁,清风入我襟。
> 怀故不遑宁,浮云往不还。
> 望极千里外,悲风四面起。
> 留欢不知处,去日苦多时。
二、译文
人生就像没有根基的草木,像路上的尘土一样漂泊不定。
我们各自分散,随风飘荡,早已不是原来的自己。
明亮的月光照在高高的楼阁上,清风吹进我的衣襟。
思念故乡的心情无法安宁,浮云飞走便不再归来。
远望千里之外,悲伤的风从四面八方袭来。
想要留住欢乐却不知它去向,离开的日子总是让人痛苦不已。
三、赏析
这首诗通过自然意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深刻感悟。开篇“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一句,形象地描绘了人生的漂泊不定,仿佛尘埃一般无依无靠,给人以强烈的命运无常之感。
接着,“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进一步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离别与变化,说明人生并非静止不变,而是不断流动、不断变迁的过程。这种对人生无常的思考,正是陶渊明诗歌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后几句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如“明月照高阁,清风入我襟”,营造出一种孤寂而宁静的氛围。然而,这种宁静并未带来真正的安心,反而加深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怀故不遑宁,浮云往不还”正是这种情感的真实写照。
最后两句“留欢不知处,去日苦多时”道出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忧虑。他无法留住曾经的快乐,只能眼看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心中充满惆怅。
四、结语
《杂诗十二首·其二》虽短小精悍,却蕴含深意,体现了陶渊明对生命、时间、情感的深刻思考。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既有对现实的感慨,也有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它不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作品,更是一部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学佳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