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螳螂捕蝉》阅读理解答案】《螳螂捕蝉》是一则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出自《说苑·正谏》。全文虽短,但内容精炼,寓意深远,常被用于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哲理与道理。
一、原文节选: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日。吴王曰:“子何苦而自苦也?”对曰:“愿借子之言,以谏王。”吴王曰:“诺。”于是,乃召群臣而问之曰:“吾欲伐荆,如何?”诸大夫皆曰:“善。”少孺子曰:“今夫蝉,方得美荫而不知螳螂在其后;螳螂得食而不知黄雀在其旁;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二、字词解释:
- 吴王: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
- 伐荆:攻打楚国(荆为楚的别称)。
- 谏:劝谏,进言。
- 舍人:古代贵族门下的侍从或幕僚。
- 少孺子:年幼的侍从。
- 怀丸操弹:带着弹丸,拿着弹弓。
- 露沾其衣:露水打湿了他的衣服。
- 三日:连续三天。
- 子何苦而自苦也:你为何如此辛苦?
- 愿借子之言:希望借助您的言语来劝谏大王。
- 务欲得其前利: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
- 不顾其后之患:不考虑后面的隐患。
三、内容理解:
这篇寓言通过“蝉—螳螂—黄雀”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一个道理:人们在追求眼前利益时,往往忽视了潜在的危险和后果。就像那只正在享受树荫的蝉,不知道身后有螳螂;螳螂虽然得到了食物,却不知道黄雀在等待它;而黄雀只顾着捕食,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被弹丸击中。
这个故事用来比喻那些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长远后果的人。吴王最终听从了这位少年的劝告,放弃了出兵的计划,避免了一场不必要的战争。
四、主题思想:
《螳螂捕蝉》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揭示了“见小利而忘大患”的危害,提醒人们要有远见,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好处,而忽视背后的危机。这不仅是对统治者的警示,也是对每一个人的启示。
五、阅读理解题参考答案:
1. 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答:本文讲述了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比喻劝谏吴王不要出兵伐楚的故事。
2. 文中“螳螂捕蝉”比喻什么?
答:比喻人们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潜在的危险。
3.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答:文章通过寓言形式,告诉人们要目光长远,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未来的隐患。
4. 你觉得吴王为什么最后没有出兵?
答:因为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让吴王明白了只图眼前利益的危害,从而改变了主意。
5. 你从这篇文章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我们要学会居安思危,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好处,而忽略可能带来的风险。
六、总结:
《螳螂捕蝉》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文言文,更是一则富有哲理的寓言。它告诉我们:做人要有远见,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否则可能会陷入更大的困境。这则故事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