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bull及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9页))】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词作的背景及作者辛弃疾的生平,掌握其豪放风格的特点。
- 掌握词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和句式,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全词。
- 学会分析词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历史典故,理解其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诵读、赏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中的情感与思想。
- 借助多媒体资源,增强学生对词作意境的理解与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感。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提升文学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词中所用的历史典故及其作用;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
- 难点:把握词中“豪放”与“沉郁”的统一,理解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PPT课件、相关视频资料、课文朗读音频、练习题等。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辛弃疾的生平及相关历史背景。
四、教学过程(分9页内容)
第一页:导入新课
- 展示图片:京口北固亭实景图或历史地图。
- 提问引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京口’在哪儿吗?‘北固亭’有什么特别之处?”
- 播放一段关于辛弃疾的简短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第二页:作者介绍
- 辛弃疾简介:南宋著名词人、军事家,生于金人统治区,一生致力于恢复中原。
- 背景补充:该词写于辛弃疾晚年,当时南宋朝廷主和派占上风,作者满怀壮志难酬之感。
第三页:题目解析
- 解析“永遇乐”词牌名:源于唐代教坊曲,后成为宋词常用词调。
- “京口北固亭”:地名,位于今江苏镇江,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辛弃疾登临抒怀的地方。
第四页:整体感知
-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强调节奏与情感。
- 学生齐读,注意停顿与重音。
- 初步感受词中情感基调:悲壮、沉郁、豪迈。
第五页:逐句讲解
- 分段讲解词句,结合注释进行解释。
- 重点分析“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等句子,说明其历史典故与象征意义。
-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提及这些历史人物?
第六页:艺术特色分析
- 修辞手法:如用典、对比、借景抒情等。
- 风格特点:豪放中见沉郁,刚柔并济。
- 举例说明: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体现作者壮志未酬的感慨。
第七页:情感解读
- 分析词中蕴含的情感: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英雄人物的怀念、对自身遭遇的不满。
- 讨论:你从词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第八页:拓展延伸
- 比较阅读:与其他豪放派词作比较,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 小组讨论:辛弃疾的词与苏轼的词有何异同?你更喜欢哪一种风格?
第九页:总结与作业
- 总结:回顾本课重点内容,强调词作的艺术价值与思想内涵。
- 作业布置:
- 背诵全词,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英雄无觅”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可选)
-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词作,但在历史典故的讲解上仍需进一步深化。
- 可考虑增加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建议)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一、作者:辛弃疾
二、背景:南宋,壮志难酬
三、怀古伤今,借古抒怀
四、情感:悲壮、沉郁、豪迈
五、艺术:用典、对比、借景抒情
```
七、附录(可选)
- 课文原文
- 词语解释表
- 相关拓展阅读推荐
以上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学设计内容,共九页,适用于高中语文课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