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鲁迅《阿长与〈山海经〉》的基本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学会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变化。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对阿长复杂而真挚的情感,体会平凡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培养尊重他人、关爱身边人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
分析阿长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对她的感情变化。
-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敬意”与“感激”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背景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入课题:“你有没有一个印象深刻的长辈?他/她对你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引出“阿长”这个人物。接着介绍鲁迅的创作背景,说明本文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朗读课文: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 梳理
引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开头介绍阿长,中间叙述与阿长有关的几件事,结尾表达对阿长的怀念与感激。
(三)文本细读(20分钟)
1. 分析人物形象:
- 阿长的性格特点:粗俗、迷信、爱说闲话,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 作者对阿长的态度:从最初的“讨厌”到后来的“敬意”和“感激”。
2. 重点语句赏析:
如:“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得知阿长买来《山海经》时的震惊与感动,体现了阿长的用心和作者的感激之情。
3. 小组讨论:
分组探讨:“为什么作者会对这样一个普通的保姆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思考。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联系现实: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是否有像阿长一样的人?他们是否也曾默默关心过我们?
2. 写作练习:
以“我最难忘的一个人”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写出人物的特点及对自己的影响。
(五)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阿长虽平凡却温暖人心的形象,鼓励学生珍惜身边的亲人与朋友。同时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
```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一、人物形象:粗中有细、善良朴实
二、情感变化:厌烦 → 感激 → 怀念
三、主题思想:平凡中的伟大
```
六、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教师根据课堂实际教学情况,反思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效果,为今后改进教学提供参考。
备注:
本教案设计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强调情感体验与语言积累相结合,力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