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沆瀣一气的沆瀣是什么意思】“沆瀣一气”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两个人或几人臭味相投、勾结在一起做坏事。但很多人并不清楚这个成语中“沆瀣”二字的具体含义。本文将对“沆瀣一气”的来源及“沆瀣”的意思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成语释义
成语: 沆瀣一气
拼音: háng xiè yī qì
意思: 原指两人志趣相投、气味相投;后多用于讽刺坏人之间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的行为。
二、“沆瀣”是什么意思?
“沆瀣”是两个字的组合,原意是指一种夜间的露水,也叫“夜露”。在古代文学中,“沆瀣”常被用来象征清高、纯洁之物。但后来在成语“沆瀣一气”中,其意义发生了变化,成为“气味相投”的代称。
三、成语出处
该成语最早见于唐代科举考试中的故事。据传,有一位名叫崔沆的官员与一位名叫崔瀣的考生同时考中进士,二人因同姓而被人们称为“沆瀣一气”,后引申为志同道合的人之间的关系。
四、总结对比表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沱瀣一气(注:正确应为“沆瀣一气”) |
拼音 | háng xiè yī qì |
含义 | 原指志同道合之人,现多指坏人勾结 |
“沆”字意思 | 古代指夜露,象征清高 |
“瀣”字意思 | 同“沆”,亦指夜露,有洁净之意 |
成语来源 | 唐代科举考试中崔沆与崔瀣同中进士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贬义,形容坏人勾结 |
五、注意事项
- “沆瀣一气”虽源自古代文人之间的相互认可,但在现代使用中多带有贬义。
- 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或误解其原本的褒义色彩。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沆瀣一气”不仅是一个有趣的成语,更反映了汉语文化的丰富性与演变过程。了解其中的典故和字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一语言表达方式。
以上就是【沆瀣一气的沆瀣是什么意思】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