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句话出自三国时期曹植的《白马篇》,是整首诗中最为人熟知、也最具感染力的两句。它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以及将士们为国捐躯、无惧生死的崇高精神。
一、“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含义
“捐躯”意为献出生命,“赴国难”指奔赴国家危难之时。“视死忽如归”则是把死亡看作像回家一样自然、平静。这两句话整体意思是:为了国家的危难,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面对死亡也如同回到家中一般从容不迫。这是一种高度理想化的英雄主义精神,体现了古代士人对忠义、责任与使命的深刻理解。
二、全诗赏析
《白马篇》是曹植早期创作的一首乐府诗,以一位少年游侠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诗中塑造了一个英勇无畏、义薄云天的英雄形象,充满了豪情壮志和悲壮色彩。
原诗如下:
>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 宿昔秉良弓,淫淫向虎豺。
>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前几句描绘了一位英俊少年骑着装饰华丽的白马,奔赴边疆,展现出他英勇无畏的气概。接着通过“少小去乡邑”等句,交代了他的出身和经历,强调其从小便立志报国。最后两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则成为全诗的高潮,点明主题,升华情感。
三、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1. 语言简练有力:全诗用词质朴,节奏明快,情感激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 人物形象鲜明:诗中塑造的“幽并游侠儿”是一个典型的英雄形象,代表了那个时代对忠勇之士的推崇。
3. 思想深沉:不仅表现了个人的英雄气概,更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忠君报国精神的重视。
四、现实意义
在今天,这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应挺身而出,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无论是在和平年代还是动荡时刻,这种精神都是值得传承和弘扬的。
结语: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不仅是曹植诗歌中的经典名句,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为民族奉献自己,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