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意,学会分析寓言故事中的因果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寓言的内涵,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和长远眼光,懂得做事要顾及后果,避免只看眼前利益。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寓言寓意,体会“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深刻含义。
- 难点:引导学生将寓言寓意迁移到现实生活,增强其思辨能力和判断力。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图片素材、角色扮演道具等。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故事背景,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情况。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说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话?它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激发兴趣。接着播放一段关于“螳螂捕蝉”动画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故事内容。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
2. 教师讲解生字词,如“蝉、螳螂、黄雀、枯叶”等。
3. 提问引导:
- 故事中有哪些动物?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 为什么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三)精读品析(15分钟)
1. 分段阅读,逐句分析:
- 螳螂专注于捕蝉,却忽略了背后的黄雀。
- 黄雀满足于眼前的猎物,却未察觉树下的行人。
- 最终,所有角色都被意外所困。
2. 引导学生讨论:
- 如果你是螳螂,你会怎么做?
- 如果你是黄雀,你有没有注意到周围的危险?
- 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四)角色扮演(10分钟)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螳螂、蝉、黄雀、行人等角色,模拟故事情节。通过表演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说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现象,如:
- 学生只顾玩游戏,忽视了学习;
- 商家为了短期利益,忽视环保问题;
- 人们只看到眼前的好处,却忽略了潜在的风险。
(六)总结提升(5分钟)
1. 回顾课文内容,强调寓言的核心思想。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保持清醒头脑,做到“居安思危”。
3. 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
螳螂捕蝉
/ \
蝉黄雀
/
行人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寓言的深层含义。今后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