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龙点睛的意思(成语词典)】“画龙点睛”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成语,源自古代中国的历史故事与文学典故。它不仅在汉语中被广泛使用,还常常出现在各类成语词典中,作为表达“关键之处”的典型例子。
从字面来看,“画龙点睛”指的是在画龙时,最后用笔点上眼睛,使整幅画顿时生动起来。这个动作看似简单,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成语“画龙点睛”常用来比喻在关键的地方加上精辟的一笔或一句话,使整体更加完美、突出。
在成语词典中,“画龙点睛”的释义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本义:原指在画龙时点上眼睛,使龙栩栩如生。
2. 引申义:比喻在文章、讲话或作品中,通过一个关键性的描写、观点或语言,使整体内容更加生动、有力或富有感染力。
3. 使用场景:多用于形容写作、演讲、艺术创作等过程中,某个细节或亮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其中记载了画家张僧繇在墙上画龙的故事。传说他画了四条龙,但都没有眼睛。有人问他为何不画,他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人们不信,坚持让他画上眼睛。结果,龙真的飞走了。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画龙点睛”的成语,寓意关键之处的重要性。
在现代汉语中,“画龙点睛”不仅用于文学和艺术领域,也常被用来形容在工作、生活中做出关键决策或提出重要建议,从而改变整个局势。
例如,在一场演讲中,如果某位演讲者在结尾处说出一句极具感染力的话,那么这句话就可以被称为“画龙点睛”之笔;在一篇文章中,如果作者在最后一段点明主题,让读者豁然开朗,也可以称为“画龙点睛”。
总之,“画龙点睛”不仅是成语词典中的一个经典条目,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它提醒我们,无论是在创作还是在生活中,把握关键、突出重点,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