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大峡谷教案_4】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及自然特征。
- 掌握相关地理术语,如“峡谷”、“河流侵蚀”、“地质构造”等。
- 能够通过地图和图片分析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地形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
- 培养学生运用多种资料(如视频、图片、文字)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 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形成原因及其自然景观的特点。
- 教学难点:
理解地质构造与河流侵蚀之间的关系,以及大峡谷在生态和科研方面的价值。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
- 多媒体课件(包含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图片、视频、地图等)。
- 相关地理资料和文献摘录。
- 小组讨论任务卡。
- 学生准备:
- 预习课文内容,初步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基本信息。
- 准备笔记本,记录课堂重点和疑问。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短视频,引导学生进入主题。提问:“你们知道中国最长的峡谷是哪一个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2. 新课讲授(20分钟)
- (1)地理位置与基本介绍
雅鲁藏布大峡谷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是世界上最深的峡谷之一,全长约504公里,平均深度超过5000米,最深处达6009米。
- (2)形成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里会形成如此深的峡谷?
结合地质学知识讲解:雅鲁藏布江的强烈下切作用与地壳运动共同作用,形成了如今的峡谷地貌。
- (3)自然景观与生态价值
展示图片,介绍峡谷内的植被分布、气候类型及珍稀动植物资源,强调其作为“世界生物基因库”的重要性。
3. 小组合作探究(15分钟)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完成以下任务:
- 任务一:查找并整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形成过程。
- 任务二:比较雅鲁藏布大峡谷与其他著名峡谷(如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异同点。
- 任务三:讨论如何保护大峡谷的生态环境。
各组派代表汇报成果,教师进行点评与补充。
4.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雅鲁藏布大峡谷不仅是自然奇观,更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鼓励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珍惜自然资源。
5. 布置作业(2分钟)
- 写一篇短文《我眼中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要求结合课堂所学内容,表达个人感受。
- 查阅资料,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旅游开发情况,并思考其利弊。
五、板书设计
```
雅鲁藏布大峡谷
1. 地理位置:西藏东南部
2. 形成原因:地壳运动 + 河流侵蚀
3. 自然特征:最深峡谷、生物多样性
4. 生态价值:天然生态屏障、科研基地
```
六、教学反思(教师用)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手段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但在讲解地质成因时,部分内容较为抽象,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今后可结合更多实物模型或动画演示,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点。
七、教学延伸
建议学生课后观看纪录片《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进一步拓展视野,深化对大峡谷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