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的新闻特写,由新华社记者周婷、杨兴撰写。文章以英国在香港的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这一事件为背景,生动地记录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这篇作品不仅展现了香港回归的庄严与荣耀,还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中英两国在这一历史转折点上的复杂情感,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新闻特写的写作特点,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文本。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认同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新闻特写的写作特点及手法;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
难点: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感悟到香港回归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关于香港回归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当时的情景,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段视频讲述的是什么吗?”从而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 教师检查预习情况,纠正错误发音;
3. 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 分析新闻特写的写作特点:
- 时间顺序:文章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叙述了香港回归的过程;
- 地点转换:从香港会展中心到维多利亚港再到最后的告别仪式;
- 人物刻画:通过对彭定康等人的描写,体现了不同人物在这一历史时刻的不同心境;
- 事件描述:详细记录了香港回归的具体细节。
2. 讨论交流:
- 小组合作,找出文中你觉得最精彩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 角色扮演:假设自己是当时的记者或观众,描述你眼中的香港回归场景。
(四)拓展延伸
1. 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对香港回归的看法;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有关香港回归的故事。
五、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新闻特写的重要性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关注时事热点,提升自己的新闻素养。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香港回归的理解。
以上就是本次课程的教学设计,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