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我用残损的手掌》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诗中运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赏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语言艺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热爱与坚定的信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诗中“残损的手掌”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诗人对祖国的深情。
- 难点:把握诗歌的语言风格与情感基调,理解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希望。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音频、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作者戴望舒的相关信息。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以提问方式引入:“同学们,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双手,他会怎样面对生活?在战争年代,一个诗人又会如何表达他对祖国的爱?”引出课题《我用残损的手掌》,并介绍作者戴望舒及其创作背景。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
- 教师播放配乐朗诵,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与情感。
- 提问: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3. 品读赏析(20分钟)
- 分段讲解:逐段分析诗歌内容,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解读。
- 如:“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祖国的土地”,引导学生思考“残损的手掌”象征什么?
-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让学生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悲凉情绪。
- 意象分析:总结诗中出现的主要意象,如“手掌”、“土地”、“雪峰”、“江南”等,分析其象征意义。
- 修辞手法:指出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提升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4. 深入探讨(15分钟)
- 小组讨论:结合时代背景,探讨诗人为何要“用残损的手掌”来触摸祖国?
-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思考在困难面前应如何保持希望与信念。
- 拓展延伸:播放抗战时期的历史影像或相关纪录片片段,增强课堂感染力。
5. 总结升华(5分钟)
- 教师总结诗歌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切的爱与不屈的精神。
- 学生分享感悟:请几位同学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 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心中的祖国》,要求结合本诗内容进行表达。
五、板书设计:
```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
意象:手掌、土地、雪峰、江南……
情感:悲痛、希望、热爱、坚定
主题:对祖国深沉的爱与不屈的信念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朗读、赏析、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的世界,感受语言的魅力与情感的力量。同时,结合历史背景,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今后可进一步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戴望舒其他作品,深化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