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语句赏析】《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散文小品,虽篇幅短小,却意境深远,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文章以“记”为题,记录了作者在月夜中与友人一同游览承天寺的经历,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豁达洒脱的情怀。
全文开头写道:“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一句简洁明了,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作者本已准备入睡,却被窗外的月光所吸引,于是兴致勃勃地起身外出。这里的“月色入户”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更是一种心灵的触动,体现出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敏感与热爱。
接下来,“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在夜深人静之时,因无人共赏良辰美景而感到寂寞,于是决定去寻找同样有闲情逸致的朋友——张怀民。这种情感的表达极为自然,也体现了作者与张怀民之间深厚的情谊。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两人在庭院中漫步,彼此的心境相通,无需多言便能心意默契。这短短几句,不仅写出了他们的行动,更传达出一种心灵上的共鸣与理解。
最令人回味的是最后几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月光下的庭院比作清澈的水面,水中的藻荇则是竹柏的影子。这样的描写既生动形象,又富有诗意,展现出一种空灵、清幽的意境,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份宁静与美好。
结尾部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是整篇文章的点睛之笔。苏轼在这里表达了一种豁达的心态:虽然世间处处有月,也有竹柏,但真正能欣赏这份美景、拥有闲情雅致的人却不多。他借此抒发了自己虽被贬谪,却依然保持乐观、超脱的精神境界。
总体来看,《记承天寺夜游》语言质朴,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人生感悟的深刻表达。它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通过这篇短文,我们看到了苏轼在逆境中依然能够保持豁达心境的智慧与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