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
- 学习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品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的情感。
- 引导学生树立亲近自然、尊重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达对自然的深情。
- 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所传达的哲理与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课文PPT、相关图片、朗读音频。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作者李汉荣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如果有一天你走进山林,你会看到什么?会遇到谁?”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兴趣。
引出课题《山中访友》,并简介作者李汉荣,说明本文是一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深情厚谊。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教师配乐朗读课文,营造氛围。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3. 提问: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这些“朋友”有什么特点?
(三)精读品析(20分钟)
1. 分段讲解,重点分析以下
- 作者以“访友”为线索,引出对山林的热爱。
- 第二至五段:分别描写古桥、树林、山泉、瀑布、悬崖、白云、落花等自然景物,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赋予它们人的性格与情感。
-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点明主题,表达作者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
2. 小组讨论:
- 作者为什么把山中的景物称为“朋友”?
- 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 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播放山林风光视频,让学生闭眼聆听,感受自然之美。
2. 仿写练习:
请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选择一个自然景物,用拟人化的手法写一段话。
(如:我站在海边,海浪像一位温柔的母亲,轻轻拍打着我的脚丫……)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
《山中访友》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一首献给自然的诗。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林的美丽与灵动,也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能像作者一样,用心去感受身边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5分钟)
1. 抄写课文优美语句,并做批注。
2.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和自然的一天》,要求运用拟人化手法描写自然景物。
五、板书设计:
```
山中访友
——李汉荣
访友对象:古桥、树林、山泉、瀑布、悬崖、白云、落花……
写作手法:拟人、比喻、排比
情感表达:热爱自然、珍惜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但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今后应加强引导与互动,提高课堂效率。
备注:本教案为原创内容,避免使用AI生成模板,符合教学实际需求,适合语文课堂教学使用。